华北豹遇见“大思政”,中石大学子在北京西部山林书写生态答卷
稿源: 北京资讯报 编辑:匿名 时间:2024-08-23 23:26:58

导读:本文是由匿名网友投稿,经过发布关于'华北豹遇见“大思政”,中石大学子在北京西部山林书写生态答卷'的内容

“北京曾是华北豹的故乡,你们来到了全北京最后记录到华北豹踪迹的区域。”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展览馆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团委“迎豹回家”暑期实践团的同学们围在华北豹标本的展柜前,听工作人员娓娓道来,“这是一只本地的野生豹子,因受伤死亡,被发现后做成了标本。这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了。”

北京市门头沟区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陈列的一只发现于该地区的华北豹标本

近十年来,在北京周边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的森林中,华北豹的种群正在逐步复苏、扩散,距离北京最近的时候只有不到30公里。2022年,肩负首都生态涵养区使命的门头沟率先启动“迎豹回家”计划,抢抓历史机遇,夯实生态基础,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北京样本。

2012年红外相机在河北小五台山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华北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团委“迎豹回家”社会实践团积极服务首都发展,运用生态位模型和GIS技术为华北豹设计了“河北小五台山-北京百花山”生态廊道,科学预测华北豹的迁徙路径,以此为依据保护其栖息地的连贯性和高质量,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工作的互联互通。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豹’得三春晖。”实践团队指导老师赵盛旭化用孟郊的《游子吟》来介绍生态廊道,他说,“同学们所做的工作是为华北豹构建一条最好走的回京之路,通过实地调研在生态方面做一些修补的工作,连接破碎化的生境。大家担心它路途遥远迟迟不回来的心情,可以类比做母亲的给远行的孩子缝制衣服。”

研究区域内基于华北豹生活习性构建的迁徙阻力面

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准确性,打通沿途阻力点,实践团队选择前往北京段的生态廊道,对北京西部的东灵山、北灵山、百花山生态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本底调查与评估,详细记录生物多样性情况和环境要素,开展“净山行动”捡拾沿途垃圾,向工作人员了解当地建设智慧栖息地和搭建食物链、食物网等情况,为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面。

实践团队登顶北京第一高峰东灵山

在灵山区域开展“净山行动”维护木栈道沿途环境

在百花山记录高山草甸植物种类和生长情况

实践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调研了北京市门头沟区群山之间星罗棋布的13个行政村,发挥生态廊道沿途资源禀赋优势,助力京郊美丽乡村建设。团队成员与村书记们探讨林下经济和护林工作的开展情况,收集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优化森林食品供给结构的生动案例;前往多家依托生态资源发展起来的民宿和农家乐,探索“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和展馆,推广“生态+文化”的发展模式。

门头沟区园林绿化局果园新植项目

考察清水河村民宿和农家乐发展情况

参观黄安坨村毛主席批示纪念馆

实践团队借鉴学校团委“多巴胺计划”青年体育运动品牌,与洪水口村党支部携手,共同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多巴胺”全民健身活动。他们利用空闲时间集体排练广场舞和太极拳招式,与众多村民相约一同享受全民健身的快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活力。

洪水口村村民积极参与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团委社会实践团队和村党支部联合举办的“多巴胺”全民健身活动

作为食物链中的旗舰物种,豹的回归将是首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成为生物多样性城市建设的示范样本,以生态文明新篇章开启美丽中国新画卷。

实践团队队长刘佳铭总结说:我们“迎豹回家”这一项目,不仅着眼于对华北豹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与复育,更是对乡村生态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展现。希望以“迎豹回家”为契机,搭建起连接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通讯员:赵盛旭 刘佳铭)


编辑: 匿名

本文网址:http://ycbeijing.com/news/1082147.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匿名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北京资讯报的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