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照亮梦想,共筑乡村振兴——中国农业大学“如炬晨曦”小队暑期支教实践纪实
稿源: 北京资讯报 编辑:匿名 时间:2024-08-22 20:03:49

导读:本文是由匿名网友投稿,经过发布关于'支教照亮梦想,共筑乡村振兴——中国农业大学“如炬晨曦”小队暑期支教实践纪实'的内容

为践行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积极响应河南省商丘市“学校放假、社区关爱”的号召,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组织成立了“如炬晨曦”暑期社会实践支教团队,小队成员秉持着“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崇高校训,矢志不渝地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立志“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以青春之名,奉献于乡村教育的广阔天地。于7月28日至8月14日走进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孔集乡宋胡同小学,开展了一场以“关爱留守儿童,助力乡村教育”为主题的暑期支教实践活动,成效显著。

队员与孩子在项目点的合影

心系乡村,传递爱心

宁陵县孔集乡,一个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地区,大量孩子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而支教地点宋胡同小学有6个教学班,187名学生,服务宋胡同东村、宋胡同西村、刘堌堆村、岳柴村等周边村委,但仅有教师13名,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乡村小学。

面对这种现状,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成立了“如炬晨曦”支教服务小队,小队成员均为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在读本科生,共计10人。队伍于4月中旬成立,自成立起,小队聚焦于当地教育出现的关键问题,秉承着“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崇高校训,在活动开展前进行了多次队内例会商讨,最终满怀梦想和希望,奔赴当地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

小队成员在项目点

寓教于乐,别出心裁

支教期间,为拉近城乡教育水平差距,促进留守儿童多元化发展,小队成员们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涵盖地理、安全、美术、体育、书法、手工、音乐以及传统文化等多个领域,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授知识,在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同时,通过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确保了每位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中享受学习。

孩子们在上书法课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所有课程都秉承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例如,在书法课上,成员们带领孩子亲自拿起毛笔,体验书写自己的第一个汉字;在体育课上,成员们带领孩子们在正式规则下体验足球运动。这些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巩固了孩子们学到的知识,同时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精神植根到每个孩子的心中,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

孩子们在做手工

此外,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学子,在支教过程中我们也融入了学校的学科特色和成员们的专业优势,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农业科普课程。旨在让这些留守儿童能够更加了解当地的农业核心知识,激发孩子们对农业科学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打破对传统农业的成见,提升他们对农业知识的理解,拓宽视野。

携手并进,桥梁共筑

除了课堂上的生动教学,“如炬晨曦”小队还深入家庭,积极开展了家访工作,用心倾听每一个孩子的故事,深入了解孩子们的家庭背景与学习情况,同时针对他们的具体需求进行了物资捐赠,用实际行动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此外,小队还深入田间地头,与宋胡同东村的村书记以及其他农户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访谈,全面了解了该村在农业发展、基层治理、社会保障以及公共事业推进等方面的现状与挑战。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支教队员们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与社会实践经验,为村庄的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与策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了属于农大学子的青春智慧与力量。

小队成员在学生家中家访

不啻微芒、 造炬成阳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中国农业大学学校百年不变的追求。本次夏令营活动,志愿者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爱心,生动诠释了属于农大学子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的孩子们播撒下希望的种子。商丘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也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与重视,并表示后续会加强与高校间的合作,为乡村的孩子带来更多智慧和希望。展望未来,“如炬晨曦”支教小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以青春之名,为更多乡村孩子带去知识的光芒与成长的希望。同时,小队也呼吁更多青年学子积极响应时代召唤,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民生百态,用耳朵倾听群众呼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不断播撒希望的种子,将爱与温暖传播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供稿人:周生泽)

结营仪式


编辑: 匿名

本文网址:http://ycbeijing.com/news/1082107.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匿名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北京资讯报的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