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小龙虾第一村”
稿源: 新京报网 编辑:匿名 时间:2022-11-10 09:04:14

导读:本文是由匿名网友投稿,经过发布关于'后疫情时代的“小龙虾第一村”'的内容

五月的夜晚总是在蛙鸣的伴奏中姗姗来迟,晚餐之后,“小龙虾第一村”——湖北省监利县王垸村的长堤上,昏黄的路灯笼罩着一群年轻的身影,二三十岁的男青年们蹲在路边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年轻的女人们带着孩子在一旁玩耍。


△ 5月12日傍晚,监利县王垸村,村里的年轻劳力晚饭后聚在一起聊天。


△ 5月12日傍晚,王垸村,村里的年轻劳力晚饭后聚在一起聊天,有的变身“超级奶爸”。



△ 5月12日傍晚,王垸村,村里的年轻劳力抱着孩子聊天。



△ 5月13日,监利县王垸村,一位母亲带着孩子看小鸭。



这样的场景在往年难得一见,平常这个时候,村民们要不外出打工,要不在田间捕虾。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王垸村的虾苗以及想要出村打工的青壮年一度受到波及,较之以往,村民们清闲了不少。


△ 5月13日晚,王垸村一户做招工中介的村民贴出了最新的招工信息,将直接面对用人工厂输送工人,一位年轻人正在考虑。



王垸村地处湖北省监利县东侧,毗邻洪湖,家家户户养殖小龙虾。《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监利县2018年养殖产量达到13.06万吨,县域产量名列全国第一。



第一个吃小龙虾的人


王垸村的养虾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上世纪90年代初,复员返乡的抗美援朝老兵李文斌应生产队要求在洪湖捕鱼。一天,他像往常一样撑船到湖里捕鱼,收壕子时,在一堆青黑色的鱼里发现了一只红色硬壳的“怪物”。当时,村民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李文斌不怕这个怪东西,他抓回几只养,后来又试着吃它,“脑袋壳子一掰,用水煮熟,拌上西红柿炒,好吃”。


△ 5月12日,90岁的退伍老兵李文斌在监利县王垸村的家中。李文兵直到去年都还下田干活,但今年“明显感觉腿脚不行了,没有力气”。



△ 5月12日,退伍老兵李文斌的军功章。他曾在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负伤退伍后回到老家务农。



△ 5月12日傍晚,监利县王垸村贺龙大桥上,带着孩子的村民和小车缓缓通过,据村民介绍,当年“洪湖赤卫队”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附近。



刚开始,没有鱼贩愿意收购小龙虾,后来能卖个三毛钱一斤,到2000年后,收虾的人多了起来,虾价也逐渐涨到一两块钱。村民见它能赚钱,也跟着试养,五六年后,几乎家家户户的鱼塘里都有了小龙虾。


随着虾价逐年攀升,龙虾养殖成了王垸村的支柱产业,“村里的新房子起了,柏油路也修了”,今年90岁高龄的老兵李文斌被贴上了村里“第一个吃小龙虾的人”的标签,写进了王垸村的民间记忆。


△ 5月12日傍晚,航拍监利县王垸村。该村村民大多以稻虾混养、培育虾苗为主要收入来源,村里随处可见的“回”字形田就是稻虾混养的标准水田。村民们公认李文斌是“回”字形田和稻虾混养模式的发明人。


△ 5月12日傍晚,航拍监利县王垸村,远处的村庄和连绵的水田看不到尽头。王垸村地处湖北省监利县东侧,毗邻洪湖,富饶的水资源为水产养殖提供了极其便利的先天条件。




餐桌网红曾陷滞销危机


王垸村村委会的网格员李建飞是 2016 年回到村里养殖小龙虾的。前几年父亲因病去世,他担心母亲一个人在家孤单,便放弃了在广西的水果批发生意,回家养虾,顺带和母亲一道照顾自己和弟弟的三个孩子。


△ 5月13日,王垸村的网格员李建飞准备到自家水田里除草。今年37岁的他“算是村里见过世面的人”。回家养虾后,村长和村支书找到他,说服他加入村委会做了一名网格员。



△ 5月13日,李建飞在自家水田里除草,防止滋生老鼠偷吃小龙虾。



△ 5月14日,李建飞家中,他和母亲要照顾三个孩子,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还有弟弟的儿子。李建飞的弟弟在四川邛崃开包子铺,工作繁忙没法照顾小孩。5月13日一早,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李建飞让老婆去了海南,投奔一位亲戚,谋一份收入。



当时,小龙虾已经是夜宵市场上的网红食品,成品虾和虾苗的价格攀升至30元一斤。李建飞正好赶上这波行情,将自家的七亩田用于稻虾混养。正常一季下来,他光靠小龙虾养殖就能赚五六万元。接下来三年,虾价节节攀升,最好的时候每斤快卖到40元。


每年2月底至3月初,本是王垸村稻虾混养的小龙虾虾苗出售的黄金时间,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交通封闭,虾苗无法出售,一度出现大面积滞销的情况。农村的道路解封后,下游养殖户担心成品虾收益不保,不愿再收购虾苗,导致虾苗价格暴跌,王垸村盛产的虾苗从去年的35元左右一斤跌到今年的4元一斤,最低的几天每斤只能卖2元,都还没人愿意收购,中等规格的成虾价格也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 5月12日,刚刚入夜,王垸村一户村民就捞起来不少小龙虾,遛弯的村民迅速聚到一起查看虾的质量。



△ 5月12日,王垸村的村民聚在一起讨论接下来的小龙虾行情。



△ 5月14日凌晨3时,王垸村贺龙大桥下,村民向收购商出售小龙虾。



△ 5月14日凌晨4时,王垸村村民李启飞正在查看当天武汉白沙洲市场发来的小龙虾收购价格。他是近几年为数不多没有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留下来做了小龙虾收购商。



△ 5月14日凌晨4时,王垸村村民李启飞根据当天武汉白沙洲市场的报价开出收购价格。



△ 5月14日凌晨4时,一位村民将刚刚捕捞的155斤小龙虾送到李启飞的收购点,当天价格算是近来不错的,根据这批虾的质量,李启飞开出了7元每斤的收购价,捞虾的村民也表示认可,“自己捞的虾能卖多少钱,大家都心知肚明,乡里乡亲天天见面的,不用在价格上玩巧”。



三月底以来,村民们为了能卖出高一点的价格,纷纷赶在午夜之后便下湖捞虾。凌晨的村庄笼罩在一团浓黑的夜色里,水面上渐次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虾农们带上几个塑料筐,撑一艘小船往水田里划去。撑船、拉壕子、收虾、分拣、再开电动三轮车送到虾贩手里……几个小时忙活下来,大多数村民都只能捕捞百余斤,卖出几百块钱。


△ 5月13日凌晨,李功彬和儿子一起到水田里捞虾。


△ 5月14日凌晨,王垸村,一对夫妇在水田里捞虾。



△ 5月14日凌晨,王垸村,戴头灯的虾农查看捞到的小龙虾质量。



在疫情的余震里,老养殖户李良松是少数还能保证一点利润的养殖户。他在紧邻村子的洪湖里承包有几十亩的虾塘,凌晨两点,他和六个水产工人就已经开始工作。


△ 5月13日清晨,王垸村洪湖湖区的水产养殖承包户正在捞虾。


△ 5月13日清晨,王垸村洪湖湖区,李良松的水产工人老徐正在捞虾。



△ 5月13日清晨,王垸村洪湖湖区,捞虾用的地笼破了洞,老徐及时进行缝补,以免影响之后的捕捞。



△ 5月13日,王垸村洪湖湖区,承包商来查看当日虾的质量。



△ 5月13日,王垸村洪湖湖区的水产养殖承包户和工人一起将捕捞的小龙虾清运上岸。



68 岁的老徐是李良松家的老员工,手脚熟练,四个小时不到,他载着满满三大筐龙虾上岸,总产量差不多有七十多斤。六艘捕虾船全部上岸后,虾贩开着箱型货车赶到李良松家跟前,这是养殖大户才有的特殊待遇。十几筐龙虾,差不多都是中上等规格,五月中旬的价格每斤能卖到14元,行情虽远不比往年,但至少还能有一些收益,比村子里养虾苗的虾农要好。


△ 5月13日,王垸村洪湖湖区的水产养殖承包户将小龙虾清运上岸后,水产商上门收购。



△ 5月13日上午8时30分,王垸村洪湖湖区的水产养殖承包户和手下的工人完成了凌晨的捕捞作业,吃早餐休息,一天的捕捞工作就此结束。



△ 5月13日,王垸村洪湖湖区的水产养殖承包户老板李良松,因为国家将对洪湖湿地实行“退垸还湖”,明年何去何从是他现在不得不考虑的事情,“也许不干了,年纪大了,该休息了。”李良松表示。




小龙虾搭上电商“顺风车”


为了帮助大部分村民渡过难关,曾在王垸村当过书记、现在中国乡建院做院长的“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决定在网络上求助,试图“搭上互联网快车”。


2020年5月11日,他在微信和微博上发布求助信,为家乡王垸村的滞销小龙虾寻找销路,随后获得电商平台的回应。经过村里村外、线上线下的多次沟通后,有商家来到王垸村向村民收购龙虾,还邀请主播薇娅直播卖虾。


△ 5月12日,王垸村一个小龙虾收购点,工人正在对收购来的小龙虾按大小进行分拣。在这里小龙虾将被按照大中小三个等级进行分拣,个头较大体重在一两左右及以上的小龙虾是抢手货,分拣出来后将被直接送上市民的餐桌。


△ 5月12日,王垸村一个小龙虾收购点,刚从村民手中收购来的小龙虾。



在多方帮助下,当地的小龙虾采购价格逐渐回升,当地商贩收购价格平均可以达到5块2毛钱,“至少有出路了”,村民悬在半空的心稍稍放下了一些。


李文斌说,他打算用这次赚到的钱买一台电动轮椅,可以每天坐着去洪湖边转转,那里有他的船,还有和老伙计们一起养的小龙虾。



摄影 陈卓 文字 王丹妮

编辑 陈婉婷 校对 赵琳

编辑: 匿名

本文网址:http://ycbeijing.com/news/1030142.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匿名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北京资讯报的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