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里种架豆农户们终于拿到议价主动权
稿源: 新京报网 编辑:江西省鹰潭市 时间:2021-04-25 09:24:57

导读:本文是由江西省鹰潭市网友投稿,经过发布关于'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里种架豆农户们终于拿到议价主动权'的内容

新京报讯(记者 王纪辛 王颖)沽源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也是全河北省最穷的3个县之一,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这里几年来逐渐发展成京北最大的错季蔬菜生产基地,更成为当地群众脱贫的重要支柱。可农户们各自为战,好蔬菜从来卖不出好价钱,比如当地的主要农产品之一架豆,定价权基本掌握在“菜霸”手里。如今,这里的农户们终于通过抱团的方式,“历史性”地拿到了议价主动权,而让豆农们腰杆子硬起来的,就是此前来扶贫的“架豆县长”和随后成立的协会跟合作社。

 

沽源架豆协会。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讲一口地道沽源话的扶贫县长

 

“天鹅湖闹绳去嘞?劳(老)太太嘞?”带着新京报记者进村的路上,张天佑操着一口纯正的沽源口音,和村民唠着家常。当地村民都夸这位扶贫县长的沽源话说的“可豪(好)呢!”

 

其实,在甘肃长大的张天佑,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后,第一份职业就是新闻播音,说话字正腔圆。可到了沽源,没出半年,就能讲上一口流利的沽源话,回京后还随时能切换自如,这语言能力让不少同事佩服。2017年4月,作为“环京津产业扶贫共同行动”的执行者,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办公室主任张天佑来到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由于一口流利的沽源话,让他和当地很多贫困户很快熟络起来。

 

张天佑(右一)走访蔬菜大棚。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沽源是国家级贫困县,地理方位处于北京西北400多公里,内蒙古高原的南缘,古长城外侧,自古就是边陲要塞。这里没有什么工业支柱,但也有自己的优势,沽源平均海拔1536米,光资源丰富,无霜期只有100多天。得天独厚的冷凉气候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让沽源成为京北最大的错季蔬菜生产基地,如今这里的耕地,有近一半用来种植蔬菜、马铃薯、金莲花,种植面积达60多万亩,蔬菜种植业已逐渐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2017年,农业农村部会同京津冀三省市推出“环京津农业扶贫共同行动”,围绕“技术援助一批、产品营销一批、企业合作一批、典型示范一批”任务,向河北28个贫困县,派出28名挂职扶贫干部,这也是张天佑来到张家口市沽源县的原因。

 

“架豆县长”每天打150个电话找客户

 

2017年的沽源,已经有了明确的功能定位,即“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地区产业已经转向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供给,成为马铃薯之乡、中国西兰花之乡和中国架豆之乡。然而,在沽源的广大农村,由于蔬菜种植都是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各自为战,长期存在农业收入偏低、收入非常不稳定的问题。

 

西辛营乡东辛营村会计、沽源县架豆协会秘书长潘凤录告诉新京报记者,“成立协会前,村民们没有意识要联合起来,价格上经常挨欺负,一到采收季节,卖架豆都得听村里‘赖货’的,根本没办法商量。”潘凤录所说的“赖货”,是专门控制蔬菜销售价格的“菜霸”。

 

2017年6月29日,沽源县架豆协会和架豆合作社在扶贫副县长张天佑、河北省司法厅驻村工作队的组织下成立了。

 

首批加入协会的,有21个种植村1000多户农户,其中包括500多户贫困户。有政府支持,菜价稳定了,外来采购的客商也明显增多。架豆种植户之间建立起微信群,每日发布架豆行情,“农户历史性地掌握了议价主动权。”

 

产销模式稳定后,为了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张天佑还协调自己的派出单位——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在央视农业频道多次播出架豆专题节目和数千次免费广告。

 

协会成立当年,沽源县架豆知名度、销售额实现双丰收。有数据统计,全县豆农近三年累计增收1亿多元,亩均增收1600多元,仅这一项,直接带动800多名贫困户稳定脱贫。

 

潘凤录告诉记者,一进入架豆销售季,每天向张县长报当日价格成了他的一个规定日程。就在今年初,通过追踪价格、种植面积,他们发现菜价“跳水”的苗头。于是,7月30日、31日两天,由沽源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扶贫产品产销对接蔬菜交易大会,邀请来自北京、天津、石家庄、河南等地的30余家商超、批发市场、餐饮企业、采购大户的60余位客商与当地合作社、蔬菜企业和菜农进行蔬菜产销对接,帮助农民渡过难关。

 

张天佑(右二)询问蔬菜大棚情况。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张天佑回忆,为了联络客商,那段时间他手机经常打到没电,每天至少打150个电话。也就是从那时起,张天佑被当地农户称为“架豆县长”。

 

观察者变参与者 兼职策划和文案

 

沽源,仅从名字就能直观地感受到,沽源的水源地特质。这里是滦河、黑河、白河的发源地。其中,滦河流入天津,白河、黑河发展为潮白河,滋润北京。

 

“你是沽我是源,欢迎津沽人民品尝来自故土家园的味道。”这句配合沽源农产品在天津6个直销专区上市的广告语,让天津人看了,眼前一亮,代表天津本地区特色的“沽”竟和500公里外的沽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无独有偶,如今北京市民在300家苏宁小店买菜时,也会看到一段介绍,“有机蔬菜的产地来自潮白河源头——沽源”。这样的宣传语,一下拉近了产销两地的距离,激发起消费者溯源的愿望与对沽源蔬菜的亲切感。

 

而在当地,蔬菜更是从昔日的“被贴牌”,转变为用自己的名号挺进京津大市场。

 

为了让京津市民尽快建立品牌认同,张天佑拿出自己当年做电视制片人的功力,变身“文案”,创作了一系列营销宣传语,策划推广沽源无公害蔬菜。

 

十多年前,当时还是制片人的张天佑,就已经和“农”结下了不解之缘。制作的电视节目都和农业新闻、农业致富能手有关。十多年后,张天佑有机会从一个行业观察者变为深度参与者。

 

近期,身为沽源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张天佑还在做的一件事,就是策划推出“沽之源”区域公用品牌体系。这样做的目的是,搭建沽源农产品流向城市消费者的销售渠道,带动当地贫困户持续增收。为了支持农户发展高端蔬菜产业,张天佑还自掏腰包购买了有机蔬菜会员卡,让自己和身边人都成为忠实消费者。

 

扶贫扶成了村民的“亲戚”

 

两年扶贫工作,张天佑在不少沽源村民眼中,变成了他们的“侄儿”“老弟”“叔”,甚至是小孩子的“爸爸”,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称呼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新京报记者在沽源特意和张天佑的“亲戚们”聊了聊。

 

在西辛营乡政府所在地,小伙子冯志春正在他的“梦翔”打印社忙活,旁边的一台复印机开始一页一页地吐出成品,打印的是乡里用于公益岗的协议书。

 

见到张天佑进屋,冯志春立刻起身,“叔,你咋来了?”“我来看看你。”一问一答,彼此毫无生分感,就像叔侄俩,对话都带着浓浓的沽源口音。

 

开打印店的冯志春。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今年28岁的冯志春,1米85的个子,阳光帅气,但小时候的一场车祸,让他失去了一条腿。冯志春的父母都是本分的农民,在东辛营村种架豆,靠着勤快,收入也不错,过去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2017年,张天佑在村里走访中得知冯志春妈妈的心事,又了解到冯志春接受过计算机培训,在北京打工期间,每个月3000元的工资还要支付食宿,辛苦不说,有时还不能按时拿到工资。

 

2018年开春,一间名为梦翔的打印社在乡政府附近开业了。

 

从店名到标志设计,都是张天佑一手操办。除了享受配套政策,张天佑还帮着筹资20000多元,加上自己的3000元,梦翔打印社有了喷绘机、复印机等设备。为了让打印社“不断炊”,还专门为志春对接打印需求多的部门,同时把打印社纳入村级电商联络站,扩展业务范围。

 

张天佑告诉记者,他挑选帮扶对象的唯一标准是,“人好”。帮扶过的贫困户,如今也都成了张天佑的“亲戚”。

 

比如,在莲花滩乡丁庄湾村,张天佑则成了残疾贫困户唐贵升大叔的“侄儿”,除了送米面粮油,张天佑还细心地为老人送去老花镜、木工刻刀等老人最需要的物件。在狐狸沟有机蔬菜种植户赵春仁的眼里,张天佑又变成了“老弟”。赵春仁曾经困难到连几百米滴灌管线都快买不起了,是“老弟”及时帮他解了困。

 

张天佑甚至还成了长梁乡5岁孤儿宇轩的“爸爸”,自从有了张天佑做“爸爸”,小宇轩变得活泼、自信起来。

 

今年9月的一天,张天佑在微信朋友圈里上传了自己过生日的照片,和他在一起的,是十多位“亲戚”:英萍嫂,强哥,风贵,唐叔,宇轩儿子,春霞嫂子,志春侄,老臭哥(赵春仁)。在配图文字里,张天佑这样记录:“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才会永不干涸,一个干部,只有融入人民之中,才会拥有力量。从来没有这样别致地过生日,因重要任务无法回京与妻儿团聚,我在沽源的部分穷亲戚和战友,拎着自家的豆角,鸡蛋,莜面鱼,西红柿,给我过了一个今生难忘的生日……”

 

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摄影 王颖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编辑: 江西省鹰潭市

本文网址:http://ycbeijing.com/news/827902.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江西省鹰潭市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北京资讯报的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