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是由匿名网友投稿,经过发布关于'如何筑牢未成年人“触网”的安全底线?'的内容
加强监管 需更多正面引导,有效拓展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途径,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信心,促进社会参与意识
完善功能 互联网平台需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研究、推进、解决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
家庭作用 未成年人在网络世界里需要科学的引导和教育,家长最好能够在家庭教育初始阶段,尽可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网习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未成年人因沉迷网络而引发的问题事件时常曝出,预防网络沉迷问题备受关注。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发布《短视频、网络游戏、网络直播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阐述了这三种常用服务形式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影响及相关建议,多位专家在对此报告进行解读的同时,也为未成年人拥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开出良方,给出对策。
三种服务形式,影响有利有弊
今年5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指出,未成年网民规模1.75亿;2019年未成年网民在互联网上经常收看短视频的比例达46.2%,较2018年提升5.7个百分点。青少年作为网络短视频的主要受众群体,无论在行为举止还是心理状态方面,都受到短视频发展的影响。
“影响”有利有弊。《报告》首先表示,优质的短视频内容对未成年人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比如,能有效拓展获取知识的途径,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信心,促进社会参与意识等。“经过时间检验和用户筛选的优质短视频内容,将成为陪伴未成年人成长的最重要的媒介形态之一。”报告指出。
但同时,由于青少年涉世未深,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型,对短视频内容的“单向化”吸收,可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报告》对此建议,为有效减少这种现象发生,平台可将短视频与综合素质教育结合,拓展课外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等,以补足纸质教材在易接受性、即时性、全面性上的局限。
近年来,未成年人因沉迷网络游戏而引发的种种问题广受诟病。《报告》指出,游戏产品理念背后的激励机制更为复杂,玩游戏也更容易上瘾。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普遍处于发展阶段,且网络风险意识较为淡薄的情况下,如果不在监管方面有效应对,很容易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及其背后的家庭财产安全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
《报告》因此建议,国家相关监管机构对网络游戏,尤其是对涉及未成年人或专门针对未成年人而设计的网络游戏进行严格监管,特别应加强对没有进入许可审批流程的小游戏的监管。
网络直播是一种新兴的网络视听内容传播形式,疫情的出现,使网络直播加速深入到未成年人学习生活中。《报告》表示,借助直播,可以在克服物理距离、空间限制的情况下,更好地在网络空间实施教育计划,完成教育、陪伴任务。
《报告》同时认为,对未成年人来说,网络直播是需要引导的一种活动。社会各界需共同努力,防止网络直播活动变成商业逐利活动,防止利用直播等对未成年人进行传授犯罪方法和传播非法有害信息及行为方式的过程。
互联网平台,应为产品与服务负责
“这一代未成年人是网络的原住民,从一出生,他们的个人信息已被数字化、网络化。所以,上网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网络治理与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谢永江肯定地说:“因此,让网络陪伴孩子健康成长,是当代社会为未成年人提供的基本条件。”
谢永江表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存在四大问题:不良信息、网络沉迷、非法收集个人信息,以及网络诈骗。对于如何给未成年人提供良性、健康的网络环境,他认为,提供服务的运营商责任重大,“互联网产品的设计者应遵循技术伦理,运营商应扪心自问,当你开发一个产品的时候,你是不是愿意自己孩子玩这款游戏?是不是愿意自己孩子用这款App?这是伦理的底线。”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赞同这样的观点,“作为最了解互联网运营规律、青少年网络心理的互联网平台,应该负起最重要的责任。”
具体而言,佟丽华认为,各大互联网平台需要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由主要负责人层级牵头;无论是大型还是中小型互联网平台,应由更专业的人来研究、推进、解决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这不仅是一种道义的责任,更应发展成法律责任,互联网平台应从这两方面为自己的产品与服务负责,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近年来,在未成年使用网络的问题上,一些有社会责任的企业相继推出了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首都互联网协会妈妈评审团负责人张韧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系统的搭建尚不够完善,“互联网企业应不断完善功能、优化内容,帮助家长掌握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方便家长对孩子的上网行为进行管理。”
同时,张韧也表示,互联网平台应认真研究青少年的网络使用习惯、内容偏好、网络应用潜在风险等,以推出更多让青少年受益的“好内容”。
提高网络素养,有效避免沉迷
在日常工作中,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庭副庭长张妍发现,过去作为未成年人犯罪典型案件的聚众斗殴,近几年已非常少见,而现在的未成年人犯罪多多少少都会与网络沾边。张妍分析说,这主要是由于未成年人在网络世界里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更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很多家长也不清楚该怎样指导孩子正确面对网络世界和处理在网络上遇到的问题。
张妍记得,在审理过的案件中,有些孩子盲目地认为网络是虚拟的,做出任何行为都不会伤害到自己,所以在网上为所欲为,比如,跟别人聊天时,说一些不适当的言语、发裸照或不当的小视频等。张妍急切地建议,“要开设一门帮助孩子获得正确上网技能的课程。”
“在当前的互联网生态下,网络已经成为整个青少年群体的社会基础架构,当出现问题后,靠简单的堵是堵不住的。”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洪忠对此表示。
在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问题上,张洪忠分析说,一方面要对互联网公司设置保护青少年的底线原则,“但不要把原因完全怪罪于线上,而更应重视线下。”他表示,当互联网已成为几乎所有青少年都在使用的工具时、当孩子们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时,又应该如何去看待和接触同时出现在互联网上的游戏、直播、短视频?“这需要科学的引导和教育,但我们的中小学校却还没有开设与网络素养相关的课程。”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保护官员苏文颖则把问题聚焦于亲子教育,她认为,“幼儿期触网习惯的培养”是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及维护青少年安全健康用网的关键。
“家庭教育与孩子的网络素养息息相关,建议家长最好能够在家庭教育初始阶段,尽可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网习惯。”苏文颖说,WHO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孩子在2岁之前不要接触电子屏幕,2岁后无论是看视频还是观看幼儿学习App,都要控制时间,树立规则,并尽可能地要有成年人互动陪伴;同时,应多站在未成年人的角度思考,赋能孩子就是赋能未来。“在幼儿时期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用网习惯后,家长在孩子青少年时期与其沟通网络使用问题时,才不会过于吃力。”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互联网企业、学校、家长,应加强沟通合作,家校社多管齐下,才能形成有效合力。
谢永江表示,政府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应当更加坚决一些,特别是在对网络游戏治理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应该下重手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触网”。(记者 富东燕)
编辑: 匿名
本文网址:http://ycbeijing.com/news/1033515.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匿名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北京资讯报的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