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是由匿名网友投稿,经过发布关于'这家重庆公司为什么能吸引优秀的后浪们?'的内容
1、后浪眼中,什么样的工作才算好工作
最近我经常找身边的后浪喝茶聊天,听他们吐槽工作,吐槽公司,吐槽老板。
“每天跟同事和领导斗智斗勇,办公室定期上演甄嬛传+延禧攻略”
“天天996,大多数是无效加班,领导办公室的灯不熄,我们就不能撤”
“我已经沦为螺丝钉和工具人,一个没有感情和生活的机器”
我总结了一下,小鲜肉、小仙女们的槽点无非是老板爱开会、职场人际关系复杂、工作效率低、找不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我问,那什么样的工作才算好工作?
他们回答,符合个人兴趣喜好、付出与收入成正比、职场关系简单、充满活力与创造性、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这些90、95后是拿着鼠标出生的互联网一代,喝喜茶,刷抖音,逛天猫淘宝,看《西部世界》和《权力的游戏》。
他们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青睐互联网、科技、金融、新媒体、文创相关行业,向往硅谷那样多元包容的企业文化。如果能像BAT那样同事之间喊花名,叫老板Pony或者马老师那就更酷了。
这样的好工作在哪里?换句话说,这样的神仙公司在哪里?
后浪们一脸无奈,摊摊手说,要提着灯笼找哦。
相比北上广深,重庆具有人才强吸附力的企业并不算多,但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知名度高的企业依然是年轻人择业的理想选择。
前几天,我看到猎聘发布了一个榜单——“最受90后青睐的100家公司”。这个榜单是基于用户对企业搜索、浏览、投递、沟通等求职行为计算得出,基本能客观反映真实。
仔细浏览榜单,互联网、科技公司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他则是消费品、金融、地产公司。但我却在榜单中发现了一家重庆公司——金科。
这着实有点意外。
我又去梳理了各种权威机构发布的相关榜单,发现金科还上榜了福布斯“世界最佳雇主”、
猎聘“非凡雇主TOP50”、智联“年度最佳雇主”、中华英才网“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中国房地产最佳雇主……
这让我颇为好奇,一家传统企业凭什么能成为年轻人才和职场人士心目中的“最佳雇主”?
于是,我决定找几个在重庆金科工作的80、90后聊聊,通过他们的真实感受寻找答案。
2 吸引力来自硬实力,归属感来自认同感
95后张月是土生土长的重庆妹纸,入职重庆金科HR刚1个月。她之前拿到了好几个大公司的工作offer,犹豫不决之际,专门向家人和行业朋友征求意见。
让她意外的是,得到的答复非常统一:去金科。
张月此前对金科的印象是模糊的:大公司、知名度高,仅此而已。
父母觉得金科是重庆老牌企业,项目多,口碑好。行业前辈给出分析,金科是地产头部企业,发展势头好,对年轻人来说,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但最终让张月下定决心的是,她从媒体上看到的金科业绩解读:重庆首家千亿级民企、集团营收连续9年保持增长、重庆金科销售500亿连续七年称霸山城……
喻思齐比张月大一岁,去年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建筑专业硕士毕业后,通过“金科之星”校招计划进入重庆金科。
但还没开始正式工作,一次拉练就让喻思齐刻骨铭心。
那是“金科之星”培训最后阶段,所有新人从金科在重庆的第一个项目金科花园出发,徒步40公里,绕行了大半个重庆主城,从第一天晚上走到第二天早上,最后又返回金科花园。
喻思齐把路线设置理解为“不忘初心”。虽然累得精疲力尽,但她内心却有一种仪式感,哪怕时隔一年,这种身体记忆依然能唤起她作为“金科之星”的主人翁意识。
我问喻思齐,作为一个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见识了充满多元化、包容性的社会文化,到金科这样的传统企业工作,有没有不适应?
她坦承有过担心,但很快就打消了。一年时间,她感受到的是充满友善,张弛有度的职场氛围。即便有新同事在工作中出现一些技术性失误,公司也为他们承担了试错的成本。
这种容错率和包容度对新人来说,非常关键。
喻思齐特别提到了部门团建,同事们带着家人一起参加活动,其乐融融。每次团建之后,她都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现在很多90后、95后生活条件都不错,上班不单单只是图一份工资,而是看喜不喜欢,有没有活力和创造力,有没有认同感。
张月和喻思齐对公司今年的一个举动非常认同。金科推出了IP形象“金小宝”,围绕IP设计了许多文创产品,并上线了“金科好物”淘宝店。
在她俩看来,“金小宝”乖巧可爱,是公司品牌形象年轻化的体现。“说明公司在积极创新,愿意主动与大众沟通,这会让年轻人非常有好感”。
3. 有人情味的公司,才有风味
如果说新员工对重庆金科的感受还停留在新鲜感层面,那么已经工作好几年的老牌后浪们,又是怎样的体会?
江西青年余乐中是一个“渝漂”,在重庆念大学,工作,恋爱,结婚,经历了人生各种重要时刻。
大学毕业后,余乐中一直在媒体工作,后来跳槽去了重庆金科,到今年已经是第5个年头。
职业身份的转变,带来的是舒适区被打破。以前在媒体只是单纯跑跑新闻,写写稿子,到了地产公司后要主动思考品牌计划,对接各种供应商资源,努力将营销效果最大化。
余乐中人如其名,一直乐在工作中。几年下来,自豪感越来越强。
当初余乐中还在媒体的时候,重庆金科每年销售业绩还不到150亿,整个集团不到300亿。短短几年时间,重庆金科就突破500亿,集团更是剑指2000亿。因为身处营销岗位,他能清晰看到业绩一步步爆发的过程。这种势头,让他觉得很带劲儿,很牛逼。
我问余乐中,如果用一个词评价重庆金科的企业文化,那会是什么?
他回答:人情味。
这种人情味体现在管理的人性化,领导对下属的关爱,同事之间的互帮互助;也体现在打胜仗时的一杯庆功酒,遇到挫折困难时的一杯热奶茶。
他说,很多企业被所谓的规章制度框得太死,把员工变成了一台冰冷的工作机器。相反,重庆金科在保证各种科学管理的同时,为员工创造了有温度和人情味的空间。
85后邓成艳在重庆金科工作了6年,是公司行政办公楼的协管员。
邓成艳从四川广安老家来到重庆,先从金科住宅小区物业做起,物业经理手把手带,让她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物业人员。
邓成艳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就是帮助业主解决问题后,对方的一个微笑和一声谢谢。调到行政办公楼之后,她从服务业主,变成了服务同事和来访人员。
复工以来,邓成艳的岗位显得尤为重要,既要负责来访人员的登记核查,还要监督、提醒同事们戴口罩,测体温。
但她看到的不是抱怨,而是互相配合与理解,公司上下的团结一心。
邓成艳说,虽然是基层岗位,但她一直干得很开心,也很享受这份工作。我问她,“享受”怎么解释?
她咯咯一笑,“就是公司好,领导好,同事好,收入好噻。”
朴素的邓成艳,对重庆金科始终怀有一种朴素的情感。她或许说不出什么高大上的话,但这种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却充满了力量。
4.关爱员工,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
张月、喻思齐、余乐中、邓成艳,都只是重庆金科数千员工中的个体,并不能形成统计学意义上的样本调查。
即便这样,我还是能透过他们的状态,去感知这家公司企业文化的某些横切面。
比如,我在张月和喻思齐身上没有看到一些同龄人所谓的职场迷茫感,相反她们都有着清晰的职业路径和目标。
比如,余乐中说他们部门也经常加班,但从来不会为了996而996,也不会因为领导不下班,大家就不下班。他们从不“装”。
一家公司对员工到底怎么样,不能只看它风光时撒钱发福利,更要看它危急时刻心里有没有员工。
疫情爆发的时刻,口罩紧缺,重庆金科在第一时间调集资源为员工采购口罩。2月中旬复工之后,每个员工每个工作日都能收到1只口罩,一直持续至今。
喻思齐为此发朋友圈,引来一波羡慕嫉妒赞。余乐中说,平时不觉得什么,但公司在特殊时期的举动还是很暖心。
疫情期间,很多企业都遭受了经营困难,但重庆金科没有为此降薪、裁员,让员工心里很有安全感。
喻思齐给了我一本印有“金科文化”的红色小册子,我发现其中很多理念,都能从上述几名年轻员工身上找到答案。
比如,企业使命“美好你的生活”,其中就包括“美好员工生活”;企业核心价值观有一条是“员工满意”;企业人才观是“人才是金科第一资源”。
看得出来,这是一家吸引后浪,尊重、爱护员工的公司。
回到最初的话题,所谓“最佳雇主”绝不只是良好的薪酬福利、高大上的工作环境、光鲜的职业身份,它一定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胜利。
企业如人,所以企业聚人。
这说的不是江湖结义,忠义堂排座次,而是一群人因为彼此吸引走到一起,形成共同价值观,又因为这种价值观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编辑: 匿名
本文网址:http://ycbeijing.com/news/1012610.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匿名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北京资讯报的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